当前位置:
伴在生与死的边缘——湖南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故事
编辑:湖南省红十字会 2017-06-07 18:12:47

我省10名优秀协调员获表彰。

李翠英(左五)完成逾200例器官捐献协调工作,获评全国优秀协调员。

周玲(左四)获评全国优秀协调员,得到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接见。

华声在线6月3日讯 (记者 卢小伟 王亚奇)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和至亲至爱阴阳两隔;世上最开心的事,也无外乎看到亲人与死神擦肩而过,重获新生。在生死转换之间,有一种被称为“人体器官捐献”的大爱之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有一群被叫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人,在生与死的边缘,推动、经历、见证着这些人间大爱。

6月1日,2017年度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会议期间,我省10名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获得表彰。他们和曾经的获奖者一起,分享了荣誉,也分享了工作中那些被误解、被感激、被铭记的,和生命有关的点点滴滴。

与时间赛跑的人

湘雅二医院协调员刘亚杰在指导病人家属填写捐献志愿书。

刘亚杰站在获奖者中间,手捧证书和奖杯,正视前方,面露微笑。三年多的协调员工作,定格成眼前的画面,和内心的感慨:“走过一程又一程,遇见一人又一人,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感谢你让我接受生命的洗礼,时刻与大爱相伴。”

刘亚杰是湘雅二医院的一名协调员。本来的理想是当解放军战士,英姿飒爽,随时待命,结果现实和理想错位,四年前进入湘雅二医院成为器官捐献协调员。

“虽没有实现当初的梦想,也不是英姿飒爽,可每天照样24小时不关机,随时待命。”刘亚杰笑称,虽不是军人,倒是和军人的状态有几分相似。

如她所言,器官捐献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从逝者身上获取器官,保存,运输,再移植到受捐者身上,整个流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何一平告诉记者,在器官移植中,一个被反复强调的概念叫“热缺血时间”。指的是器官从供血停止到冷灌注(冷保存)开始的时间,这一期间对器官的损害最为严重,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也就是说,在病人心跳停止后,多耽误一秒,就增加一份捐献失败的风险。

因此接到器官捐献的消息后,刘亚杰会立刻出发,“一分钟也不耽误”。由于很多潜在的器官捐献者都是因交通事故或突发疾病辞世,在深夜、凌晨、恶劣天气里接到电话,是常有的事。

去年3月底,一个紧急电话訇然响起,通知刘亚杰去评估一个溺水并心肺复苏的患儿。“那天下着大雨,患儿的身体情况不是很乐观,随时有生命危险,家属情绪很不稳定,催得很急,电话里面说最多会等30分钟。”刘亚杰回忆,到达现场后,她配合医生维护患儿生命体征,同时耐心安抚家属情绪,向家属仔细讲解器官捐献的具体流程。等完成工作从医院出来,却发现停在路边的汽车意外丢失。

原来,为了赶时间,她把车违规停在路边,被交警拖走了……

那些伤怀与感动

作为总协调员,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何一平(左一)深入一线指导工作。

也许你要问,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是什么?实际上,它是随现代医疗科学技术进步而出现的新事物,是专业人员的新设置。

众所周知,器官移植是治疗大多数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方式。但器官移植的前提是器官捐献。曾经,由于器官捐献率低,多年里器官来源多是死囚,这在国际社会引发争议。

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和卫生部联合启动了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借鉴国外经验,设置协调员,身处医院、受捐者和潜在器官捐献者之间,以第三方身份,沟通、推动、见证捐献工作的完成。

湖南省是首批试点省份之一。作为湖南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何一平可谓总协调员,见证了我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群体的成长。

何一平回忆,启动试点时,她从事了将近7年的骨髓捐献管理,经过研究,组织决定让她来负责协调员的试点工作。这可是一片空白,她坦言,“多少有些顾虑和担心”。

何一平的担心不无道理,没有管理办法,没有规程,没有工作指南,一切都要在摸索中进行。有些时候,还要借助“善意的谎言”。

在具体的协调中,何一平最为伤怀又感动的是,很多同意或主动提出捐献亲人器官的家属,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即希望亲人的生命通过器官捐献,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她和同伴们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往往在这一刻的叩击下痛彻心扉。

有一次,一对父母意外失去了自己年轻的儿子,悲痛欲绝的双亲接受不了阴阳相隔的事实,决定通过捐献器官来寄托哀思、寻求慰藉。经过协调,年轻逝者的肺、眼角膜成功移植,心脏却没有能继续跳动。为了不让家属再度悲伤,消息传给他们时,变成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从人道主义出发,充分尊重家属的意愿。当生命不可挽回时,让生命继续延续,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但这个过程要非常的人性化。”何一平说道。

误解、压力和坚持


协调员们在安慰逝者亲人。

然而更多时候,合适的器官并不会主动送上来。协调员要面对的,是潜在捐献者家属的误解、冷眼甚至敌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亲友完整地离开人世。眼看一个鲜活的生命悬在生死边缘,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悲伤的家属亲人最不希望受到任何形式的打扰,何况是来劝说他们捐出亲人器官的人。因此,在他们眼里,器官捐献协调员是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

做了6年协调工作的李翠英,对此深有体会。湖南成为首批试点省份后,李翠英是第一批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参加了全国第一期协调员培训班,至今独自和参与完成了超过200个器官捐献成功案例。

李翠英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故事:2014年3月底一天晚上,在一名捐献者的追悼会上,愤怒的逝者家属将她团团围住……

“究竟是干什么的,卖器官的?”

“收了人家多少钱?”

还有一次,一位父亲陷入深度昏迷,在医院ICU门口,李翠英面对病人1米8身高的儿子,刚要询问病情就被对方质问,“你是干什么的?”等不及回答,一只怒气冲冲的拳头,就要落到她瘦弱的肩膀上。

误解之外,协调员还要想办法消除病人家属的另一个疑虑:如果答应了捐献器官,医生会不会放弃治疗或许还有一丝希望的病人?尽管很多时候,病人离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凡此种种,压力重重。但由于最初协调员太少,李翠英只能勉力前行。

正因如此,有些同伴选择了离开。何一平向记者透露,很多协调员的工作“寿命”只有1到2年。

李翠英为什么能一做6年?回忆过往,当她还是湘雅三医院移植科的一名护士时,每天听到最多的,是来自那些生死边缘、奄奄一息的病人们在发问:李护士,我什么时候能等到器官?很多人,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询问和等待中悄然离世。

中国每年有30万病人在生死线上排队等候器官移植,但只有1万余人能通过器官移植获得新生。

这,就是李翠英和同伴们坚持的原因和意义。

期待更多的阳光


受捐者重获新生。

凭借着耐心、坚持和努力,协调员们消除一个个病人家属的误解,完成一个个器官移植案例,拯救着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为他们灰暗的日子带来一片片光亮。

受捐者感激协调员给他们赢得了新的生命机会,捐献者家属也由当初的误解变为欣慰:亲人的心脏还在跳动,孩子的眼睛还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现任益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的周玲,也是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她还清晰记得第一次协调捐献的情形。2012年11月的一天凌晨,器官获取完成之后,一行人送捐献者遗体上车,逝者的女儿拉着她的手说:“同意捐献,是因为我信任你。”周玲听后,“一股暖流涌上来,非常感动,冲着这份信任,也要认真地做下去。”

这一做就是5年。去年1月,周玲在一篇《阳光下》的文章里回顾了自己几年来的工作与思考:“器官捐献不是单纯地完成一份工作,而是在实施一项神圣的生命工程。每完成一例捐献,就可能帮助到几名在生死线上徘徊的重症病人。所以我们应用心对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挽救更多等待中的生命。也只有这样,我们自己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

《阳光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赞叹,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工作,也被更多人知晓。去年5月,周玲获评全国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也正是这几年,中国的器官捐献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启动试点;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表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2015年,国家全面取消死囚器官捐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达到169860人,全国累计实现逝世后器官捐献9996例,捐献大器官27613个。其中,2016年全国实现捐献4080例,捐献器官11296个,比2015年度增加47.5%,报名登记器官捐献志愿人数104538人,比2015年度增加3倍多。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之付出偶有所感,故将东坡先生《江城子》一词改写如下:陪临生死两茫茫,细思量,寝食忘。有口莫辩,惟求能体谅,纵使苦累仍担当,尘满面,道正长。夜来幽梦黯忧伤,小轩窗,咋梳妆?四处奔波,所见泪千行,料想回回肠断处,慰亲友,化冰霜。致以此作为感怀与钦佩,献给那些可爱的协调员。

“随着器官捐献事业进程的加快,期待着能有更多的阳光照耀病人,也照耀我们。”相信周玲和协调员同伴们的身上,在不久的未来,定会是一片阳光。

链接:关于器官捐献,你可以知道这些

1怎么判定亲人有没有死亡?

何一平:现代医学公认的最为科学的死亡判定是脑死亡,现行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指南》中,死亡分三类,脑死亡、心死亡和心脑双死亡。

实际执行中,也是由于没有针对脑死亡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中国,多数捐献案例都是在按照心脑双死亡的标准——即患者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后,经直系亲属同意,撤去生命支持系统,之后,患者心跳停止,再行器官获取。

2、捐献意愿可以改变吗?

何一平:可以。如果捐献意愿发生改变,随时可以变更或撤销捐献志愿登记。

3、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一定会实现捐献吗?

何一平:完成志愿登记,仅仅是器官捐献意愿的表达,最终是否能实现捐献,要等生命离开时,要进行严格的医学评估,并通过直系亲属的一致同意。所以,不是有捐献意愿就一定能达成捐献的。

4、签署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后,一旦遇上意外,医护人员会放弃救治吗?

何一平:拯救生命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天职,每个生命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无论表达过器官捐献的意愿与否,都不会影响登记者得到应有的抢救和治疗。

5、什么情况下才回启动器官捐献流程?

何一平:当生命不可挽救时,如果本人生前没有表达不愿意捐献器官,可启动器官捐献程序,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如果适合器官捐献,将核实志愿登记信息,同时征求家属意见,做捐献确认。

6、家属如何做捐献确认?

何一平:无论本人生前是否为捐献志愿登记者,都要以书面形式征求直系亲属意见,父母、配偶、成年子女在《人体器官捐献确认登记表》上共同签字确认,或委托代表签字确认,方可捐献。

7、如果家属不同意,能进行器官捐献吗?

何一平: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任何一人不同意,就不能进行器官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