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家住长沙市岳麓区91岁的胡慧侬奶奶安详离世,其儿子遵照母亲生前遗愿,成功捐献遗体及角膜,完成母亲夙愿。
1月26日,胡慧侬捐献的角膜移植给了一名角膜急性穿孔患者,帮助对方重见光明。
胡慧侬是湖南大学电气学院的一名退休教师,她的丈夫则是“裸捐医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教授徐立,于2012年已成功捐献遗体,夫妻俩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这个春节“团聚”。
胡慧侬与她的丈夫徐立教授生前生活极其简朴,日常饮食以面条为主,不放油,最多加点青菜,“奢侈”时加个鸡蛋。他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省下来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共同资助了十几名贫困学生上大学。当年,夫妻俩把钱捐给失学的孩子,自己却一直租房住,即便在单位有资格分房时,也总把机会留给别人。
谈及捐献遗体的初衷,胡慧侬的儿子徐先生回忆道:“我母亲捐献遗体及角膜一事要从我父亲说起。我父亲在2004年就立下遗嘱,说他走后不搞遗体告别,不搞追悼会,不送花圈,遗体全部捐献出去。一开始我母亲不是很能接受,他们之间有一段关于生死的对话,母亲说‘你怎么能说捐就捐献出去呢’,我父亲就和她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说得好啊,自然轮回是规律,谁都不愿捐,医学生们拿什么进行解剖研究?器官捐献一般要在65岁以下的才有用,我这么老了,器官没用了,只好捐献遗体了呗’。也许是我母亲后来认可了父亲的话,受到父亲的影响,2007年母亲也登记了遗体捐献,她说只要能捐的都捐出来,角膜也好,器官也好,遗体也好。”
对于父母的这一无私的选择,徐先生说:“我父亲是一名眼科医生,我母亲是一名老师,我自己也差一点成为了一名医生。受到他们的熏陶和影响,我对遗体和角膜捐献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认可。所以,当他们二老当初作出这个捐献决定的时候,我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捐献遗体成为‘大体老师’,可以为医学生答疑解惑;捐献角膜可以为患者送去光明,这都是很好的事。一把火烧了剩下一捧灰,不如留下光明在人间,用最后的躯体为医学事业作贡献。”

胡慧侬的家人在捐献确认表上签字
2012年8月23日,秋雨绵绵,徐立教授走完了他82年淡泊清贫的人生之旅,离开熟悉的医院与同事,离开了他含辛茹苦捐助的贫困学生……按他生前签下的遗体捐献书,他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院,供医学解剖学习之用,而他生前珍藏的所有医学书籍也一同捐给了学院。

老伴离世后,胡奶奶成为了长沙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的陪伴对象,常常有志愿者上门去看望她,陪她聊天,帮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还会给她过生日,让她的晚年生活多了很多欢乐。

2025年1月24日下午,胡慧侬也离开了。她深知遗体捐献对医学教学的价值,于是追随丈夫的步伐将遗体及角膜捐献,成为医学院的一名“大体老师”,继续她的教育事业,并与丈夫以这种特殊方式在新春佳节“重逢”。
谨为生命 传递美意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诚挚邀请您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登记方式如下:
微信登记
关注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点击“志愿登记”进行登记。
网站登记
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网站(www.codac.org.cn)进行登记。
授权登记
施予受、浙里办、津心办、网上国网。
现场登记
前往当地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机构或登记站书面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