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应急救护专业化水平,锻造一支“素质过硬、技能精湛、反应迅捷”的卫勤尖兵队伍,武警湖南总队卫勤训练中心联合湖南省红十字会开展2025年度卫勤教练员暨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集训。集训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练、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切实提升应急救护核心能力。

开训动员
近年来,极端天气与突发事件频发,给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卫勤保障能力带来严峻考验。总队卫勤训练中心立足“平战结合、军民融合”职能定位,联合湖南省红十字会启动智能化应急救护基地建设工作,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救护体系,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应急救护训练平台,锤炼卫勤能力过硬的卫勤尖兵。首批三十余名基层卫勤骨干参加2025年度卫勤教练员暨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集训。

空军军医大学教授连建奇围绕“新发传染病”主题进行授课

四会教练员张金授课

红十字会师资周玲授课
数字赋能
AI+VR:打造沉浸式生命救援训练平台
培训基地依托虚拟救援技能训练系统,依托灾害场景动态建模、伤员体征实时反馈系统,实现心肺复苏成功率AI评估、创伤包扎AR纠错等核心功能。参训者佩戴VR设备即可置身地震废墟、洪涝现场等20类高仿真场景,系统自动生成个性化训练报告。通过科技赋能等形式,破解实战化训练瓶颈,全面加快卫勤人员战斗力生成。“过去3个月才能掌握的急救技能,现在经过72小时强化训练就能达标。”首期教官贺志杰感叹道。


参训学员佩带VR设备体验单机教学模式

智能化AED
战训一体
军地协同:锻造“白金十分钟”硬核战力
培训基地深度融合任务部队实战经验与红十字会国际标准,推出“双师制”特训课程:医院卫勤训练专家陈翀教官传授战场救护技巧,红会师资吴建芳解析社区院前急救要点及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室外训练场特别设置“战场救护区”“地震灾害区”等极限救援环境,参训者需在爆炸模拟声、废墟断垣中完成伤员分级转运,确保技能从训练场直通战场。正如总队医院刘小利院长所言:“这里训练的不是单项技能,而是一整套守护生命的救援系统”。


训练中心教官对战场搬运技术进行现地教学


卫勤训练专家、红会师资融合性“双师”授课
体系创新
三级认证:构建全域救护人才金字塔
培训基地实施“救护员—教练员—救护师资”阶梯认证机制,采用OMO(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现场集训期间,总队聘请军地知名专家进行44课时的救护理论授课,开展20课时的实操编组训练,并通过“军职在线——现场急救技术课目”,完成130学时知识课程后,组织实训编组三大项目高阶技能考核。首期培训中33名卫勤救护人员考核合格,获得湖南省红十字认证的“红十字注册救护师资”。在未来两年将发展辐射培养出各级支队卫生队百余名救护员,筑牢卫勤保障体系的应急响应网。




参训学员以多种学习方式,“教、学、练、战”一体化,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参训学员进行创伤救护、心肺复苏、单兵自救互救综合考核
向战前行
学员感悟:以练促战淬炼新时代卫勤尖兵



集训队员们进行联合演练
严一博
卫勤工作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在分组演练中,我学会了如何与队友高效沟通、分工协作。例如,在模拟大规模伤亡事件时,从检伤分类到分级救治,每个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这种“战友情”和默契,让我对“集体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郑扬宵
此次集训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意识到,卫勤能力需要持续精进,未来我将加强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演练,争取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守护生命,践行“救死扶伤”的初心。
辛有威
卫勤集训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突破都让我离“合格卫勤兵”更近一步。这段经历不仅是技能的积累,更是意志的磨砺。我将带着这份成长,在未来的岗位上为保障战斗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队医院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大礼堂隆重举行,标志着武警湖南总队卫勤力量建设迈入新台阶。下一步,武警湖南总队卫勤训练中心将持续深化与红十字会、医疗机构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救护技能比武、联合演练等活动,为遂行多样化应急救援任务、服务社会民生保障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