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6日上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形态学楼内,一场没有哭声却充满敬意的告别仪式在此举行。
89岁的爆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晓初在去世3天后,以最静默的方式回归母校——遵照其13年前立下的遗嘱,他的遗体被捐献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成为医学生们的“大体老师”。
一生轰鸣:开山拓城的“爆破先锋”
高晓初老先生的一生,与新中国矿业科技和城市建设紧密相连。据其次子高中先生介绍,高晓初1936年出生于广西北流县(今北流市)。1955年,他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采矿系,1960年进入原长沙矿冶研究所爆破室工作,从此扎根爆破科研一线。
“父亲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高中回忆道。在30余载的科研生涯中,高晓初主持和参与了众多国家级军工及民用爆破项目。记者通过学术数据库查询了解到,仅在1980-1996年间,他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近30篇论文。
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因贡献卓著,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爆破专家、湖南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殊荣。
改革开放初期,高晓初积极投身深圳特区建设。“父亲主持了特区不少重大基建的爆破工程。”高中回忆道,“1990年我刚毕业时,就亲眼见过他在深圳的爆破现场指导作业。那些震撼的场景,至今难忘。”
静默回归:赤子情怀的“最后壮举”
高晓初的最后一次“爆破”,无声却震撼人心——他选择将自己的躯体,作为“教材”回馈给培养他的母校。
2012年,高晓初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意外的决定。高中向记者讲述:“他直接把我和哥哥叫回家,平静地告知我们,他已在湖南省红十字会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决定身后将遗体捐献给湘雅医学院。他说这是‘以最后的遗体来回报我们党’。”
这个决定起初让家人震惊。“我们很意外,也特别觉得难得。”高中表示,受传统习俗影响,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更关键的是母亲吴毅君女士的态度。“他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并没有事先跟妈妈商量。”高中说,“我们后来把情况跟妈妈说了,她听后几经挣扎,终于赞同父亲捐献遗体的决定。”风雨同舟近60载的妻子,最终理解了丈夫这份深藏心底的、超越生死的奉献情怀。
这份深沉情怀源于何处?
高中认为,根植于父亲对党和国家的感恩。“父亲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成就。”高中解释道,高晓初受益于国家教育,得以进入中南矿冶学院深造,并经过严格选拔进入科研单位。“他格外珍惜自己的党员身份,总觉得要倾尽所有回报。”
今年8月3日,高老辞世,家人严格履行他的遗愿。正如其儿媳李苗所言:“高爹爹要继续为母校工作3年。”这成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生命最后的、也是最彻底的奉献。
生命之缺:医学教育的无声呼唤
高晓初老先生的选择,在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王慷慨教授看来,具有深远意义。在缅怀仪式现场,王慷慨向记者解释了“大体老师”在医学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现代医学。”王慷慨说,“每一位医学生都必须通过解剖实践,才能真正熟悉人体结构,理解疾病变化,这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基石。遗体捐献者,我们尊称为‘无语体师’,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老师’。”
然而,王慷慨也道出了严峻的现实:目前捐献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早年大约6名学生共用一具遗体学习,现在常常需要多于10人共用,资源非常紧张。
如果您也希望了解如何进行生命接力,或登记成为遗体(含角膜)捐献志愿者,可通过以下途径:
网上登记: 微信搜索并关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进行志愿登记。
现场登记: 前往所在地红十字会或指定遗体、眼角膜接收登记站办理。
咨询专线: 24小时联系电话:400-010-6695(全国)、0731-82584949(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