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十二年,我为另一个生命撑了伞
2025-08-25 00:00:00

十二年前就在湘雅医院的同一条走廊,消毒水的味道里裹着我二十岁的颤抖。我的姐姐躺在病床上,急性白血病诊断书像张密不透风的网,把全家困在绝望里。那时候中华骨髓库只有一百万库容,成功捐献的案例才三千多例。期待骨髓库里的全相合,又害怕捐献者临时悔捐,病友圈里每个人提起“非亲缘”配型都带着怯意,我们太懂那种“淋着雨”的滋味了,所以连对“可能来的伞”都不敢抱太多期待,最终和多数家庭一样,把希望系在“亲缘”上。

我躺进捐献室的那天,针头刺入时没敢看,只攥着拳头想:只要能让姐姐多撑一会儿,这点疼算什么。可命运没给我们太久的晴天,几年后她还是复发了,我才懂,有些告别不是输给了风雨,是我们真的并肩撑过伞。

那些在病房外咬着牙哭的深夜,看着缴费单红了眼眶的瞬间,被未知的恐惧攥住的时刻,让我刻骨地记得淋雨的冷。但也是那段日子,收到过病友家属分享的家乡菜,被护士悄悄多留的一盏夜灯暖过,这些细碎的善意像种子落进心里——原来痛苦最珍贵的馈赠,是让人在湿透之后,更想为别人挡挡雨。

后来我总想起那些温暖,成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月捐人,也加入了腾讯公益“白血病我不怕你”项目,帮助勇敢的白血病患儿打败身体里的小怪兽,总觉得多做一点,就能让和姐姐一样的人少挨些淋。四年前生日那天,我走到爱心献血屋,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上签字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当年我淋过的雨,不想再让别人独自承受。

一个月前接到长沙红十字会配型电话时,“初步配型成功”几个字撞进耳朵,十二年前的慌张涌上来,却多了份笃定——“我同意”。高分辨配型、体检,直到躺在捐献床上,看着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顺着导管流进血袋,机器的嗡鸣,我忽然想起泰戈尔的《用生命影响生命》。

如今中华骨髓库的库容已达362万人,捐献案例突破2万例,而我有幸成为第20726个撑伞的人。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太多人的重量:家人默默陪伴是托住伞柄的手,单位特意调整的工作安排是避雨的屋檐,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年复一年的奔波是撑伞人脚下的路。那天捧在手里的鲜花和证书是暖的,但我清楚,这份“撑伞”的勇气,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有人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给别人撑把伞。其实哪止是撑伞呢?是想把当年接收到的鼓励、勇气,都缝进新的伞面里;是想让那个在雨里发抖的人知道,有人懂你的冷,也有人愿意陪你等晴天。就像泰戈尔说的“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而对我来说,这道光或许就是一把伞——未必能挡住所有风雨,却能让接过伞的人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淋雨。

为每一个在雨里递过伞的人鼓掌吧:为默默支持的家人,为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为每一个登记入库的名字,也为每一个等待晴天的生命。愿善意像涟漪,一圈圈荡开去,总有一天,雨过天晴。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彭X遥书

图片38.png

这是一篇饱含生命温度与人性光辉的自述。捐献者彭先生以细腻而克制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一段交织着巨大伤痛与深沉温暖的旅程。

十二年前,作为白血病患者的家属,彭先生在无助的等待中,深刻体会了“淋雨”的刺骨寒意。那份对“伞”的渴望与不敢奢望的矛盾,是无数血液病患者家庭的真实写照。亲历至亲离去的剧痛,并未浇灭他心中的光,反而让那份在绝境中接收到的点滴善意——病友家属的关怀、护士的夜灯等如同珍贵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化为“为他人撑伞”的坚定信念。今年8月初,他毅然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全国第2072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是对“生命影响生命”这一箴言最有力的践行,也是从“受助者家属”到“施助者”的生命升华,更是爱与希望生生不息的传递与回响!

谨以此文,致敬每一位在风雨中为他人撑伞的勇者,致敬每一个登记入库的“可能”。愿这份饱含泪水与坚韧、温暖与希望的故事,能如涟漪般扩散,唤起更多人心中那份“不愿他人独自淋雨”的共情,共同汇聚成驱散阴霾、守望晴空的力量。雨过天晴,是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期待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