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红十字救援队连夜为大河家镇6个村搭建887顶棉帐篷
2023-12-25 11:40:10

图片

12月21日,积石山6.2级地震过后第三天,根据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当日必须确保受灾群众全部住进帐篷,中国红十字救援队连夜奋战,紧急为6个受灾村搭建887顶棉帐篷。

根据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安排,甘肃省红十字会负责重灾区大河家镇6个村4019户、19539名受灾群众的安置保障工作。为了确保救助工作精准对接、持续有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工作组制定了周密的包村工作计划,抽调甘肃、陕西、山东三省红十字救援队共60余名队员组成6个包村组,分别进驻6个村,与当地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通力合作,随时了解并尽力解决受灾群众需求,确保受灾群众全部住进帐篷。

调研发现,6个村需要近900顶棉帐篷、2500张折叠床、3000床棉被、100台采暖炉,物资总重量超过115吨,仅运输就需要十多辆大卡车,要在短时间内供应压力很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灾区群众的需求就是命令,工作组和救援队伍经过分析研判,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场与严寒战斗,与时间赛跑的群众安置保障“攻坚战”打响了。

工作组迅速了解所有在途运输的救灾物资情况,决定调派从山西、河南、云南、宁夏、甘肃等省仓库发出的10辆卡车,加急赶赴积石山县;赈济救援队逐一与承担运输任务的驾驶员取得联系,掌握并催促运输进度;60余名红十字救援队员迅速进驻各村,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设计运输路线,协调卸货场地、征集可用的农用车辆做好卸货转运准备。由于农村道路狭窄且线路复杂、卡车车身长、物资数量多,总会和甘肃省红十字会工作组统筹每辆卡车的货物数量及各村需求,制定了周密的运输、卸车计划,并组织10名押车员直接到高速路口引导押车。一个以总会工作组为中枢,赈济救援队、卡车驾驶员、押车员、包村救援队共同组成的攻坚链条开始高速运转。

图片

晚8时许,货车陆续抵达大河家高速路口,数十名红十字救援队员接到任务奔赴各自的“战场”。“1号押车员已登上货车!”“2号、3号货车已抵达周家村!”“5号车已开始卸车!”……工作微信群内,各队消息此起彼伏,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所有环节都按照既定方案有条不紊地推进。寒夜漫长,草木凝霜,但彼时的大河家镇,红十字救援队员和村民们正干得热火朝天,卸车、转运、分发、搭建……大家头上冒着热气,脸颊冻得通红,车上的人大声呼喊,车下的人大声应答,人来车往源源不断,尘土飞扬犹如滚滚硝烟。

陕西省红十字救援队承担的周家村任务最重,仅折叠床就有1100张,另有帐篷近百顶,总重量30多吨。该村道路狭窄,运送帐篷和物资的大货车只能停在村口。救援队架起大灯,现场亮如白昼,队员和村民们一起上阵,接力传递,在两小时内完成卸车,并将物资分发给受灾群众。随后,8位队员分成四组,手把手地教当地民兵和群众搭建起近百顶棉帐篷。

图片

山东省红十字救援队要在康吊村、韩陕家村发放360顶棉帐篷以及折叠床、棉被等物资,卸货、清点、分装、运送……队员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消防救援队和村民们在红十字救援队员的现场示范下掌握了技术要领,加入了这场“攻坚战”。69岁的云大爷家房子在地震中倒塌,他住的帐篷里住着三家人,看到红十字救援队又来搭建帐篷,老人主动过来帮忙,“三家人挤在一起不方便,新帐篷搭好我们就能搬过来住了,谢谢这些好心人”。

甘肃省红十字救援队队员们面对的是此前没有接触过的一款新式帐篷,帐篷顶棚和四周的围布要用绳子穿起来,一个小时后,队员们的手已经抓不住绳子,双脚冻得失去知觉。“我们是红十字人,心里有信仰,再苦也不能停下来!”队长王喜宏说,冷了就跑几圈,燃起一堆火烤一会,暖和暖和接着干。

图片

凌晨4点,360顶棉帐篷整齐伫立在克新民村、甘河滩村安置点,受灾群众在寒冬里有了更宽敞的落脚之地。这时,大河家镇气温已降至零下17摄氏度,寒冷刺骨,呵气成冰。克新民村安置点新搭建的帐篷内炉火熊熊,温度能达到23摄氏度,11岁的云翔已经进入了梦乡。当天下午,他看到一顶顶帐篷在救援队叔叔手里迅速搭建完成,佩服地说:“这些叔叔真厉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