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之间,也许一生没有面对面的交集,但缘分早已注定。一个捐献健康的“生命火种”,一个接受种子“生根发芽”,身体里流着相同的血液,受者生命有了延续的新希望。
配型成功实现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这种生命“奇遇”的概率仅十万分之一。2月6日,两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没有约定地相聚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病房,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践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
娄底市红十字会、涟源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在慰问肖筱玥。
其中,26岁的湘雅医院医生肖筱玥2016年加入中华骨髓库,7年来配型成功了3次,前两次都未能成功捐献。这次,他与一位1岁多的河北小男孩结缘,完成了捐献。
“7年来3次配型成功,终于完成捐献”
2月6日9时,与室外的湿冷不同,湘雅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十分温暖。采集机器转动轻响,肖筱玥却睡着了,今天为了准时采集,他起床很早。医护人员时不时查看机器,并为他检查手腕上的针管。
肖筱玥201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上学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7年多时间里,肖筱玥先后接到过3次配型成功的电话。“每次接到电话,我都很激动,并时刻做好捐献准备。”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前两次都没有到达高分辨检测那一步。
2023年7月,肖筱玥进入湘雅医院胸外科,并在博士后工作站工作。12月19日,他第三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得知自己要捐献的对象,是一名一岁多的小患者,他难过又庆幸。立即做好了捐献的准备,这一次很顺利,后续体检合格,高分检测10个位点全相合。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找到非血缘关系却10个位点全相合的供者,并能顺利实现捐献的情况极为罕见。
“终于完成了捐献,这是我的幸运。”肖筱玥坦言,除了用医术救治患者,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让更多患者康复,是他报考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医生时的初心。
“以为是捐献骨髓,外周血采集方便健康”
一起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杨海强,来自邵阳大众芙蓉口腔医院,是一名护士。
“来长沙4天了,今天采集完就回去。”2月1日晚,杨海强只身一人从邵阳来到长沙,提前打动员针。他笑着告诉记者,再上两天班就可以回家过年,心情非常雀跃。
这个24岁的大小伙,2020年在实习的医院参加献血活动,了解到许多血液疾病重症患者正在等待合适的干细胞移植来挽救生命,立即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其中的一员。
2023年12月,杨海强接到电话,与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之后经过高分辨、体检等一系列筛查环节,完全符合捐献条件。
湖南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伍英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在慰问杨海强。
“以前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熟悉,以为是抽骨髓捐献,其实现在外周血采集技术十分成熟,非常方便,也很健康,对身体没有影响。”杨海强表示。
“作为医务工作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只要患者有需要,就会义无反顾。”杨海强表示,自己很高兴能进行捐献,他一直守候“生命的召唤”,希望可以让更多生命得到延续。
湖南83名医务工作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们医务人员,不仅会用知识和技术来护佑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甘愿用热血和付出,来拯救生命。”两位年轻医务人员的采集过程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赶到采集室,对他们进行慰问。
雷光华呼吁,更多身体符合捐献的群众,加入中华骨髓库,拯救病危的生命。
湖南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伍英介绍,目前我国约有400万白血病患者,仅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万多人,儿童占了一半以上。
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重型血液疾病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中华骨髓库虽然有300多万人份的库容量,仍然无法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很多血液病患者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无法进行移植而失去生命。
目前,湖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累计成功捐献1163例,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有83名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