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呵护光成为光 湖南首位专职角膜捐献协调员的追光故事
编辑:彭佩 高伟峰 2023-08-28 14:52:52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佩 通讯员 高伟峰 长沙报道

她是光明的“摆渡人”,也是爱心的“引路人”;她追寻光,呵护光,让自己也成为光,16年来帮助2000余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

“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她是杨丽红,长沙人,家住天心区新开铺街道,现任爱尔眼科眼库行政主任。自2007年成为湖南省首位专职眼角膜捐献协调员以来,用16年时间参与协调完成1000余例角膜捐献,帮助2000余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

她撰写的角膜捐献故事及报道,编入了国内第一部捐献者故事纪实文集《流芳》,让更多的人了解眼角膜捐献,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捐献队伍。由于出色的工作和专业的认知,她还参与了国家《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指南》“角膜捐献”章节的编写,并且为国家角膜捐献事业进步出谋划策……

微信图片_20230825154146.jpg

杨丽红协助摘取眼角膜。

16年如一日 她奋战在角膜捐献第一线

2007年,年仅24岁的杨丽红开始接触角膜捐献工作。彼时,国内还未出台角膜捐献移植的相关法律法规,一切都只能摸索着来。杨丽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成为湖南省首位专职眼角膜捐献协调员。

万事开头难,那时角膜捐献社会认知度尚属萌芽状态,国内开展眼库工作的医院寥寥无几,从事这份工作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没有固定的模式参照,没有现成的案例借鉴,这项新的工作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杨丽红才发现自己即将面临怎样的挑战。由于眼库工作性质特殊,属于全年全天待命的工作状态,加上工作时间的不规律,工作地点涉及太平间、殡仪馆等,长期紧张、害怕、失眠的特殊工作状态,前面被安排来工作的人,尝试一下陆续都走了。家里人有看法,觉得你一个女孩子家为什么要做这种“不吉利”的工作?而杨丽红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能为有需要的人带来光明与生活希望,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来。最后,她坚持留下来了,顶住压力、放弃休假、用心血和汗水来摸索前行。甚至在怀孕期间,也一直肩负着这项工作,直到孩子出生的前2天才休假。

可是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杨丽红不止一次面对过不理解的家属的斥责甚至痛骂。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变化、调整的过程中,湖南省的角膜捐献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发展历程……16年时间,杨丽红参与协调完成1000余例角膜捐献,帮助2000余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知易行难,她用自己的坚持与爱心成为一道光,为更多人去追寻光。

遭遇车祸仍然坚持 她是365天无间断协调员

“确定捐赠人的基本信息,了解分析可能存在的捐赠难点,先要针对这些潜在的难点做好准备,要与捐赠者联系进一步确认捐赠意愿,接下来就是准备齐全材料后,合理规划出行的路线和方式,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到达捐赠者处完成捐助相关材料的签署及角膜摘取。”听上去简单的流程,背后却充满着各种的不确定,有到达现场后捐赠者亲属临时反对捐赠的,也有赶往捐赠途中遭遇变故的。

对于杨丽红的两个女儿来说,最“害怕”的事情是妈妈的手机响起,那意味着不管妈妈在做什么都有可能马上要离开,哪怕是在寒冬半夜温暖的被窝里。她无奈地笑言道:“因为我工作的原因,她们越来越‘独立’了。”

因为要抢角膜摘取的最佳时效,所以免不了与时间“赛跑”,但比起“赛跑”,“等”更是她的常态。因为不确定是否下一刻就会有捐献,所以作为协调员需要365天24小时的待命,接到电话就要马上进入工作状态,路程远的情况下回来已经是第二天。有一年杨丽红母亲过生日,亲朋好友都聚在一起准备开宴席,可就在此刻接到捐献电话,于是她不得不撇下家人亲戚赶往捐献现场;连续有几年的大年三十,她也是放弃家中的团圆饭,赶往一个个目的地去完成一场场光明接力赛。

除了挑战心理和生理极限,杨丽红有时还要经历一些惊心动魄的事件。2013年1月5日清晨,常德的一位捐献者过世,杨丽红一如既往带队前往常德摘取角膜,由于天气寒冷、冰雪尚未完全融化,她们在高速公路上遭遇车祸,杨丽红的左脸也被狠狠地撞在车窗玻璃上。惊魂一刻之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取角膜的设备是否完好,然后才从同事惊吓的表情中发现自己面部及身体多处受伤,车辆也被严重损坏。当时她被吓哭了,但仅仅在几分钟后,她马上收拾好情绪,和同事一起乘车前往常德坚持完成捐献者最后的嘱托,然后才去医院处理伤口。由于捐献地点较为偏僻,最后只能通过乘坐摩的、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赶回来,这时她双手已冻得发青,受伤的半边脸肿得变了形。也正是这一次意外加上家人的反对,让她第一次萌生了退意,但是很快一件事情打消了她的念头。

微信图片_20230825154648.jpg

在眼库实验室处理保存角膜。

一天,一对老夫妻找到她一直抹眼泪,他们不到20岁的儿子罹患圆锥角膜疾病,失明近在咫尺。“20岁,花朵刚刚绽放的年纪,却即将迈入黑暗。”杨丽红心情倍感沉重。半个月后,通过爱心人士的捐献,老夫妻的儿子幸运地获得了移植机会,手术后视力一天天好起来。术后夫妻俩再次来到眼库办公室,不过这次满是快乐和激动。这次手术之后,杨丽红在人流涌动的门诊大厅里静静坐了10分钟,看着那些稚嫩的、沧桑的面容上挂满了焦急,看着他们隐藏在镜片后失落的目光,她感到一股温暖流过身体,她想:“还有什么是比帮大家找到光明,更值得我追逐的梦想呢?”

微信图片_20230825154159.jpg

杨丽红与湖南人体器官捐献中心一同慰问捐献者家属。

从“摆渡人”到“引路人” 她帮助更多患者重见光明

为了使更多地人了解遗体角膜捐献,杨丽红坚持记录并传播捐献者“遗爱人间”的动人故事、角膜移植者重见光明的新生故事,汇集成一股温暖的正能量,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捐献队伍。她努力说服家人,带着信心和微笑投入角膜捐献事业,走到广场、社区、校园等场所开展角膜捐献知识科普讲座,尽力向身边每一个人传播遗体角膜捐献理念。

2009年,杨丽红积极与凤凰山陵园合作,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推动并建立湖南第一个捐献者公益安葬陵园,“感动中国人物”黄舸等都长眠于此。在工作中她也不忘学习充电,2015-2016年参与了国家《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指南》“角膜捐献”章节的编写,并且为国家角膜捐献事业进步出谋划策。

多年来,她坚持上门协助爱心捐献志愿者办理登记手续,足迹遍布湖南省的各个城市、农村,共计帮助3000余位爱心志愿者完成角膜捐献登记。2017年,家住新开铺街道的老党员周清南老人通过社区与湖南省红十字角膜捐献爱尔眼科接收站联系,表达捐献角膜遗体的意愿,7月14日,杨丽红上门协助老人签署了“角膜和遗体捐献志愿书”。2020 年 9 月,遵照老人遗嘱,杨丽红赶赴现场帮助他完成角膜遗体捐献心愿……在她的QQ空间里,几十页的日志,记录着她参与的每一个捐献故事,让更多地人了解这份事业,后来这些捐献故事都一一编写入了国内第一部捐献者故事纪实文集《流芳》。

从2016年开始,杨丽红共撰写角膜捐献故事新闻340余篇,在省级主流媒体及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发表,并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社、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转发;21个捐献故事登上微博热搜,微博阅读量最高达3.5亿,电视、报纸、网络总计报道达2300余篇次。她还参与拍摄多个角膜捐献宣传纪录片,有效推动了遗体角膜捐献及公众教育事业发展。

在工作中,她把每一位捐献者当亲人,注重人文关怀,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去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抽时间对捐献家属进行走访慰问,很多捐献家属都对她无比感激,由此很多处成了亲人、朋友。在16年时间里,有很多捐献家庭先后通过她实现了夫妻捐、父子捐、姐妹捐……

随着人体器官捐献的概念越来越被公众熟知,角膜捐献协调的工作也慢慢的从幕后走向了台前,由于这项工作往往连接着死亡与新生,从事者们也被称为光明的“摆渡人”。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杨丽红的身份和角色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她由一个“摆渡人”成为了一个“引路人”,更多参与到角膜捐献标准化管理及人员的培训中来。

杨丽红表示,“在一个深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度,我们不能奢求每一个人都理解角膜捐献事业、理解协调员工作,但我能做的是带领更多的工作伙伴前行,让更多爱心人士理解并且愿意参与到角膜捐献的事业中来,让更多盲症患者重见光明。”